劉暢,副教授,博士。1997年于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獲學士學位,2000年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社會專業獲碩士學位,2002-2006年于日本神戶大學文化學研究科社會學專業獲博士學位。自2009年在武漢大學社會學系任教,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社會學、歷史社會學、中日社會比較研究。
近年研究成果:
1. 劉暢,2019,《詩歌為道——關于“打工詩人”的社會學研究》,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2. 劉暢,2019,《“打工詩人”的文學活動與社會適應》,《社會學研究》第6期。
3. 劉暢,2017,《個體苦難與社會政策》,《社會政策研究》第1期。
4. Chang Liu, 2017, A Cas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: The Value Construction of “Creativity” in Chinese Modern Public Discourse. Chinese Sociological Dialogue. Vol.1(2).
5. 劉暢,2016,《研討式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參與》,《武漢大學教育研究》第2輯。
6. 劉暢,2015,《創造性人生觀與中日社會變動》,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編,《日本文化理解與日本學研究》,學苑出版社。
7. 劉暢,2013,《對稻毛詛風創造思想的考察——從個人主義到國家主義》(日文),《社會學雜志》第30號,日本神戶大學。
8. 劉暢,2012,《梁漱溟的創造觀與關于鄉村建設運動的新視角》(日文),《日中社會學研究》第20號,日中社會學會。
9. 劉暢,2012,《民間文化創造活動中的能動性——關于湖北宜昌農民版畫創作群體的考察》,《湖北社會科學》第12期。
其他成果:
10. 富永健一,2004,《日本的現代化與社會變遷》,李國慶、劉暢譯,商務印書館。
11. 劉暢,2009,《神戶與華僑——國家政治下關系模式的變遷》(日文),日本雄松堂出版社。
12. 劉暢,2012, 《梁漱溟的創造思想與中國社會團體組織的建立》,《求索》第4期。
13. 劉暢,2011, 《近代文化創造觀念與知識分子——對胡適的考察》,《湖北社會科學》第10期。
14. 劉暢,2011,《創造觀念的引入與中國近代社會變動——對梁啟超的考察》,《天府新論》第6期。
15. 劉暢,2011,《陶行知的創造力概念與近代社會結構變動》,《中南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第6期。
16. 劉暢,2010,《提高我國創造能力須增強個體內在動力》,《人民日報》理論版11月16日。
17. 劉暢,2010,《傳統處世哲學中的自我實現與創新的意義》,《合肥工業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第6期。
18. 劉暢,2005,《對明治時期神戶地區歷史文本中關于中國人記述的考察》(日文),《社會學雜志》第22號,日本神戶大學。
19. 劉暢,2004,《日本城市社區與在日中國人——民族國家歸屬意識與社區的構成原理》(日文),《社會學雜志》第21號,日本神戶大學。
主要教授課程:
1. 文化社會學
2. 歷史社會學
主要科研項目:
1.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,“關于農民、農民工文學活動的社會學研究”,獨立承擔,2012-2018。
2. 日本住友財團亞洲地區日本研究資助計劃項目,“關于日本創造觀念的社會學研究”,獨立承擔,2011.3-2012.6。
3.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,“關于創造觀念的社會學研究”,獨立承擔,2010.6-2011.8。
4. 武漢大學國際高水平期刊論文培育項目,“現代中國社會的文化與公共性”,獨立承擔,2012.6-2014.12。
5. 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,“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與公共性”,獨立承擔,2012.7-2014.12。
聯系方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