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號 |
畢業論文題目 |
學號 |
姓名 |
專業 |
指導教師 |
|
1 |
抖音中的中國大學形象呈現 |
2016300110001 |
彭婧 |
社會學 |
伍麟 |
|
2 |
閃婚:流動時代的婚俗變革——基于江西農村分析 |
2016300110003 |
王波 |
社會學 |
夏柱智 |
|
3 |
教育焦慮背景下的農村教育輔導“熱”現象研究分析——以云南A機構為例 |
2016300110004 |
李秋萍 |
社會學 |
羅教講 |
|
4 |
《曾國藩家書》中的孝理念及其現代價值研究 |
2016300110006 |
孟豪杰 |
社會學 |
桂勝 |
|
5 |
建國后農村地權結構的變遷——基于豫北H村的研究 |
2016300110007 |
秦爽 |
社會學 |
劉燕舞 |
|
6 |
社會資本視閾下農村生產問題研究——以疫情期間汪村口罩生產為例 |
2016300110008 |
汪佳琪 |
社會學 |
張楊波 |
|
7 |
跨越家庭:對95后女大學生恐婚現象分析——基于十個案例的訪談 |
2016300110009 |
王雪宜 |
社會學 |
桂華 |
|
8 |
沖破鄉土:農民地權意識之變——余江宅基地改革的社會學分析 |
2016300110011 |
王子懿 |
社會學 |
桂華 |
|
9 |
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競爭力研究 |
2016300110012 |
楊悅 |
社會學 |
周長城 |
|
10 |
工業污染背景下村民、基層政府與企業的三方博弈——以Y鎮幾個村莊為例 |
2016300110013 |
朱搏雨 |
社會學 |
伍麟 |
|
11 |
鄉賢治村:江西農村的治理機制分析——以江西宅基地改革為例 |
2016300110014 |
李巖 |
社會學 |
夏柱智 |
|
12 |
網絡謠言主要傳播渠道研究——以微信及微博兩大網絡平臺為例 |
2016300110015 |
王莎 |
社會學 |
徐煒 |
|
13 |
運動式助殘:殘疾人職業教育扶貧的困境 ——以“焦作模式”為例 |
2016300110019 |
陳禹江 |
社會學 |
楊敏 |
|
14 |
重大疫情對社會情緒影響研究分析——基于社交媒體大數據研究 |
2016300110021 |
邱國梁 |
社會學 |
龔為綱 |
|
15 |
寒門貴子:重點大學中的第一代大學生 |
2016300110022 |
李圳虎 |
社會學 |
劉暢 |
|
16 |
廟宇的生意經——以河南??h為例 |
2016300110025 |
唐曉琦 |
社會學 |
李翠玲 |
|
17 |
移動互聯網時代口頭傳統如何獲得生命力 ——“知乎”平臺網絡民間故事的敘事分析 |
2016300110026 |
周志平 |
社會學 |
李向振 |
|
18 |
打工經濟中的關系運用——以肖店村的瓷磚工人為例 |
2016300110028 |
石雙迪 |
社會學 |
周長城 |
|
19 |
互聯網時代民俗文化的祛魅與復魅——以抖音平臺內民俗文化視頻為例 |
2016300110029 |
梁和陽 |
社會學 |
李向振 |
|
20 |
身體經驗與自我規訓——對健身實踐的考察 |
2016300110031 |
黃丹 |
社會學 |
桂曉偉 |
|
21 |
中考改革對教育公平的影響——以云南羅崇敏教育改革為例 |
2016300110032 |
楊崇越 |
社會學 |
胡翼鵬 |
|
22 |
新三代家庭代際合作育兒格局下親代與祖代角色的形塑過程——以廣西省柳州市A村為例 |
2016300110034 |
石珊珊 |
社會學 |
楊華 |
|
23 |
司法裁判與網絡輿論如何共處?——基于場域理論的分析 |
2016300110035 |
全家宏 |
社會學 |
桂曉偉 |
|
24 |
撒葉兒嗬儀式公共性的變遷--一個恩施土家族村落的個案研究 |
2016300110036 |
鄧玉紅 |
社會學 |
李翠玲 |
|
25 |
地租經濟下逆現代化家庭形態的形成路徑——以廣東省順德區W社區為例 |
2016300110037 |
仇晴 |
社會學 |
楊華 |
|
26 |
“問題村”如何治理有序?——基于京郊海村的田野調查 |
2016300110039 |
嚴麗 |
社會學 |
呂德文 |
|
27 |
法律的日?;撼墙嫁r民法律意識轉型及其原因分析——以北京地區兩個城郊村為例 |
2016300110040 |
徐亦賢 |
社會學 |
仇葉 |
|
28 |
12345便民服務熱線的運作機制:技術治理的視角 |
2016300110041 |
安志行 |
社會學 |
呂德文 |
|
29 |
“超級中學”民辦分校有助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嗎?——以河北省L縣為例 |
2016300110044 |
郭一諾 |
社會學 |
慈勤英 |
|
30 |
基層運動式治理的運作機制及其治理績效分析——基于B市P區“拆違”行動的調查 |
2016300110046 |
譚歡 |
社會學 |
仇葉 |
|
31 |
電信詐騙的成因與專群結合的治理邏輯:基于湖北X、Y村的調研分析 |
2016300110047 |
甘維助 |
社會學 |
王德福 |
|
32 |
家庭主動陪讀過程研究——上頓渡鎮陪讀生個案訪談分析 |
2016300110048 |
萬若 |
社會學 |
楊敏 |
|
33 |
改革開放后臺州春節習俗的變遷與傳承研究——以A村為例 |
2016300110049 |
朱知俊 |
社會學 |
蔡磊 |
|
34 |
婚姻支付研究——以皖北Z村為例 |
2016300110050 |
王佳佳 |
社會學 |
柳莉 |
|
35 |
移動互聯網對城鎮工人休閑的影響研究——基于湖南省L市鋼鐵廠12位工人的質性調查 |
2016300110051 |
何盼 |
社會學 |
劉燕舞 |
|
36 |
計劃生育三十年:家庭規模與教育不平等——利用分層線性模型檢驗條件性資源稀釋理論 |
2016300110052 |
蘇志翔 |
社會學 |
龔為綱 |
|
37 |
集合行為下的網絡暴力研究——以“肖戰粉絲舉報AO3”事件為例 |
2016300110053 |
胡洲順 |
社會學 |
郁之虹 |
|
38 |
“泥塑”之道:解讀“泥塑”及“泥塑粉”的性別實踐 |
2016301120002 |
韋蘇珊 |
社會學 |
劉暢 |
|
39 |
方艙醫院環境中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探析——一項基于“社工伴行”團隊的研究 |
2016300110018 |
宋貝爾 |
社會工作 |
陳昫 |
|
40 |
疫情影響下的互助養老——基于S鎮敬老院的質性研究 |
2016300110020 |
萬文雙 |
社會工作 |
陳昫 |
|
41 |
農村離異家庭對兒童社會化影響的比較研究——以四川省W村莊為例 |
2016300110030 |
劉佳欣 |
社會工作 |
王德福 |
|
42 |
成人依戀與大學生擇偶偏好——兼顧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 |
2016300110043 |
喻晴滋 |
社會工作 |
梅紅 |
|
43 |
陌生人網絡社交平臺中自我呈現的動機研究——以大學生為例 |
2016300110045 |
張辰 |
社會工作 |
劉婷婷 |
|
44 |
公共空間營造對居民社區意識的影響探究-以珠海HX村活動中心為例 |
2016310110005 |
蘇曉雯 |
社會工作 |
梅紅 |